提到秦始皇,这个名字代表着一个真正的霸主,一个令天下战栗的征服者。从公元前230年开始,他率领着无数秦国勇士,以破竹之势一扫六合,席卷八荒。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秦朝。
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将整个中华大地重新组织和统一。成为中华大地上的“千古一帝”。然而这史无前例的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却仅仅只存在了15年,便如同流星一般再次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秦始皇这一生总共有23个子女,扶苏作为秦始皇的嫡长子,理应顺利承当成为秦二世。但是众所周知,在秦始皇嬴政病世后,秦朝的第二任皇帝却是秦始皇的幼子胡亥。
而嫡长子扶苏却被秦始皇在位时被贬至北方上郡,最终在秦始皇病逝之时,在北方上郡选择挥剑自杀。
首先,历史记载扶苏此子文武双全,同时对待百姓也是宽仁敦厚,扶苏一直推崇“仁政治国安邦”之策。所以在秦朝中不少大臣已经认定扶苏定是秦朝下一代接班人。
其次,扶苏身为秦始皇嬴政的嫡长子,按照封建王朝中的制度来说,嫡长子理应有优先继承权。如此一来也会减少皇子之间为争夺皇位而发生手足相残,自相残杀的事情。
然而这样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扶苏却还是被秦始皇发配北方上郡,最终在30万军队中挥剑自杀。那么为什么拥有贤惠明君的扶苏,会被秦始皇贬至北方上郡呢?
而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扶苏在30万大军中挥剑自杀呢?这其中的最大受益者秦二世又是否真的在其中起到了 推波助澜的作用?
焚书坑儒,扶苏被贬
俗话说,打天下难而守天下更难,即使是秦始皇如此枭雄亦是如此。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
各个诸侯国之前常年征战,各自圈地为王。而这种局面的出现也导致了各自思想和文化开始井喷式发展,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在当时最为出名的便是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思想文化最为盛行。各个诸侯王国盛行的思想文化不同,这必然会存在更大的斗争。当时的各个强大的诸侯国,更是文字语言自成一脉,这导致各地的语言也是各不相同。
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其中秦国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崛起,并经历了六代之后由秦始皇统一全国。秦始皇认识到文化差异可能对国家统一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他想要设法来消除这种差异。然而秦始皇打仗是把好手,带领军队可以势如破竹般踏破敌方城池。但是对于不同的文字、度量衡和货币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化的不同。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是最为艰难的。就如同秦始皇一般,便是一直信奉的是法家学派。虽说如此,但是秦朝刚开始治理国家的时候都没有推行过“独尊一家”的政策。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初就设立了“博士”一官,掌管通古今之学,秩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这表明他对于诸子百家学说的态度是相对温和的。而并不是一味的推崇法家学派,让法家一家独大。在焚书坑儒之前,秦始皇对于儒家学说的态度一直十分温和,给予儒学者应得的礼遇和权力,让他们可以参政、议政。此时,秦始皇旨在稳定帝国的统治基础。而“焚书坑儒”发生的时间是秦始皇34岁年间,此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已经过去了有七、八年之久。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触碰了秦始皇的底线导致秦始皇实施了“焚书坑儒”这一历史惨案呢?
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准备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来庆祝自己的寿辰,文武百官前来为皇帝祝寿。在这期间秦朝仆射周青臣开始在宴会上吹捧起皇帝这么多年的丰功伟绩。统一全中国成为千古一读,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秦始皇一时间也是龙颜大悦,极为高兴。看来周青臣这个马屁拍到秦始皇的心坎里来。
然后正当秦始皇大悦之时,博士淳于越却站了出来,直言周青晨此人只会拍马屁,献媚于始皇。并且还提起建议,说秦始皇的郡县制十分不合理,应该废除同时重新启用之前的分封制。淳于越的反对,只是一个开头。接下来,围绕着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开始迅速发酵。几乎整个秦朝高层,都被卷入到这其中。
这已经不是建议,而是这些迂腐的儒生已经想要造反了。让秦始皇将用几万秦国将士打下来的江山再重新拱手送给六国的皇宫贵族?
这就是变相的想要光复六国。这秦始皇肯定忍不了,秦始皇插在腰间的宝剑已经要跃跃欲出准备见血了。这就是两种信仰的不同,这些儒生们看的是春秋时期的书籍,那个时候各朝各代都在信仰分封制,书读的越多,那么信仰便更加深刻。
要改变这些人的信仰,也唯有一种办法,那就是烧光那些关于分封制的书籍,让这些人成为浮萍之水,经过时间的推移也就不再有这种信仰存在。这便有了后面秦始皇焚书的事件发生。
而在焚书事件结束的第二年,此时,秦始皇在炼长生不老药,而负责炼丹的儒家方士侯生、卢生却逃跑了。在逃跑之前,他们竟然还大肆诽谤秦始皇,称其过于专断跋扈。众多饱学之士也趁机落井下石攻击秦始皇,这让他非常生气。
作为皇帝,秦始皇并不心慈手软。尽管之前为了维护统治稳定,他曾忍耐,但一旦下定决心清除反对声音,他就不会手软。因此,秦始皇直接杀掉和此事相关的儒家人士460余人余人,以儆效尤。”这就是焚书坑儒的经历。
然而当时的扶苏却觉得,秦始皇此举太过残忍。不利于国家统一,于是上前想要进行劝阻,当时秦始皇正在气头上,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敢这样顶撞秦始皇。一气之下便直接将嫡长子扶苏发配到了北方上郡当监军去了。
但是,秦始皇此举实际上很有深意,明面上看起来是贬扶苏当监军和蒙恬去修长城去了。但是也变相获取到了和大将蒙恬相处的机会。蒙氏兄弟对秦王朝可以说是忠心耿耿,跟着秦始皇鞍前马后也很多年了,深得秦始皇的信任。
不只是蒙恬在那北方上郡掌管了30万的军队,而在朝堂之中弟弟蒙毅在朝中也是位至上卿,可以说在朝堂之上蒙毅便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大臣,几乎每次秦始皇出外巡视都会带着蒙毅前去。
而如果扶苏真的可以和蒙恬相处的十分好的话,那么必然当扶苏继位的话,不管朝堂还是军队都必然更加稳定。
而扶苏前往北方上郡也可以说变相的去掌管了三十万大军。自古以来,身为秦国君主,没有一个不是手握军权的。有军权在手才能更好的掌管国家,这也是秦始皇对于扶苏的期待。
沙丘之变
只可惜秦始皇机关算尽,却犯了一个大错,那就是没有在当时明确扶苏的储君之位。虽然在当时的制度下嫡长子拥有优先继承权,但是当扶苏被贬后,皇位继承人到底会是谁?这充满了悬念,谁也不知道秦始皇将扶苏贬至北方上郡的真正用意。而这最后也让赵高钻了空子。
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巡游途中突然病重,而他的小儿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和左丞相李斯等人陪同同行。
蒙毅也一直跟随在秦始皇身边。由于秦始皇病重,让蒙毅前往代县一带向山川之神祈福。但是在蒙毅还没有回来之前,秦始皇突然去世了。
然而在他临终之前,秦始皇曾留下了一道遗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这封遗诏意味着扶苏将会被任命为新的皇帝,因此需要迅速让他赶来主持秦始皇的葬礼。然而,赵高私自扣留了这封遗诏。
赵高是秦始皇的近侍,一直是幼子胡亥的宠信。赵高不想让扶苏继承帝位,因为他与辅佐长公子扶苏的蒙氏兄弟有嫌隙。此前,赵高曾犯过重罪,秦始皇便将他交给蒙恬的弟弟蒙毅处理。
蒙毅依法剥夺了赵高的官爵,并判处了极刑。然而,赵高使用某种手段,让秦始皇免了他的死罪,恢复了他的官职。自此,赵高成为秦始皇死刑犯的保护伞。赵高因蒙毅的秉公处置而对他怀恨在心.
而秦始皇的这封遗诏让赵高感觉到了深深的威胁,倘若扶苏真的继承皇位,还会有自己的好果子吃吗?
光是与蒙氏兄弟的恩怨就足以让自己在这位新帝面前没有任何地位可言了。相比起长公子扶苏继位对他地位的不利,赵高更希望胡亥继承帝位,因为他与胡亥亲近,同时也可以报复当初没有出手相救他的蒙氏兄弟。因此,赵高决定篡改秦始皇的遗诏.
在秦始皇驾崩之时,身边也只有赵高、李斯、胡亥,以及几个赵高信任的宦官,蒙毅去祈福还未归来。也并不知道始皇已经驾崩的消息。
而丞相李斯担心因为始皇突然驾崩并且还未立下储君之位,便封锁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这便给了赵高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行事。
然而此等大事仅靠赵高一人定无所成。他还需要赵秦幼子胡亥和丞相李斯一起共商大计才行。赵高本身就和秦亥走的特别近,所以第一个便找到秦亥,经过赵高的一番苦口婆心的游说,胡亥果不其然也动了想要当皇帝的心思。
最终同意了赵高的计策。临了还不忘说上一句,要把丞相也拉下马才行,这正合赵高的心意。赵高见秦亥已经同意,便马不停蹄前往说服丞相李斯。赵高抓住李斯贪权的弱点,以扶苏继位后丞相一职会落入蒙恬之手为由,劝说李斯。
李斯这才向赵高妥协。李斯本身是法学思想派系,而扶苏一直都是儒家思想,倘若扶苏真的继位,的确会危及到自己丞相的位子。所以经过赵高的一番分析利诱,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利地位,也决定和赵高这阴险小人同流合污,废长立幼,行悖逆之事。
就这样,宦官赵高,秦幼子胡亥再加上当朝宰相李斯三人狼狈为奸。经过一番策划后便进行了这一场彻底改变秦王朝命运走向的“沙丘之变”。
在秦始皇弥留之际,三人合伙决定销毁遗诏,伪造了两道矫诏,一道立胡亥为太子,另一道赐死扶苏和蒙恬。然而,让扶苏和蒙恬相信矫诏内容并自裁,操作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人经过谋划,认真地制定了矫诏的内容,以秦始皇口吻罗列了扶苏和蒙恬的罪名,并将其赐死。矫诏的内容不仅赐死了扶苏和蒙恬,还同时解除了扶苏和蒙恬手中的军权,并交由副将王离掌管。
根据《史记》的记载,当胡亥的亲信宣读完诏书内容后,扶苏痛哭不已,回到室内,当即就准备拔剑自刎。蒙恬当即就觉得诏书有问题,于是上前劝阻扶苏请示秦始皇之后再做决定也不迟。然而,扶苏最终经不住胡亥使者的连连催促,最后只说了一句“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意思就是说父亲要儿子去死,还有什么可请示的。说完,扶苏就这样拔剑自刎了。蒙恬看到扶苏自杀后,意识到自己必死无疑的命运了。
对蒙恬来说,扶苏是一个重要的盟友,只要扶苏还活着,接下来无论做什么,都是合法的。但现在扶苏死了,纵有完美的计划也将无济于事。尽管蒙恬觉得诏书有诈,希望等待秦始皇的赦免,但最终他还是被迫自杀,而蒙毅也在代郡被害。
然而公子扶苏原本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手里还握着30万精锐秦军,为何会如此轻易地选择自杀呢?
公子扶苏之所以选择自杀,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扶苏已经失去了反抗的能力。虽然他和蒙恬手中有三十万精锐秦军,但是当胡亥、李斯等人的亲信传达赐死矫诏的同时,便当即解除了两人的兵权,使得他们无法再动用军队为自己所用。
此外,假扮的传召使者一行人也必然会安排亲信护卫,一旦公子和蒙恬反抗,便可直接被假使者控制起来。所以,即使公子扶苏没有选择自杀,进行反抗,结果也是一样,最终也难逃一死。
除此之外,公子扶苏还可能考虑到自己无法承担成为反抗的头号领袖的责任和压力。作为秦始皇的儿子,公子扶苏肩负着不可承受的政治压力,他需要在瞬息万变的政治环境中谨慎行事,以免对秦朝的政治稳定造成更多的不利影响。
此外,公子扶苏的自杀也表明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并不大,这可能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生命并不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尊严和荣誉往往更为重要。
故而扶苏只有自杀一条路可选,他作为大秦公子,秦始皇的长子,就算为了尊严,也不能借他人之手来了结自己的生命。虽然扶苏为人宽仁,但同样也是一位刚毅且武勇的边军将领,他又如何能让他人来侮辱践踏他的身体呢!
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密谋发动沙丘之变,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公子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是最合法的继承人,也在朝野和民间具有很高的声望,并掌握着三十万大军。如果三人不能事先处理好扶苏,很可能在扶苏和蒙氏兄弟获悉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后会发动反击,这将对三人的前程甚至生死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三人设计了周密的计划:首先保密秦始皇的死讯,然后销毁遗诏,伪造矫诏,利用扶苏“忠孝”的弱点,最终逼死了扶苏和蒙氏兄弟。扶苏无意中轻信了这些诡计,最终遭受了不幸的命运,莫名其妙地死了,实在是令人千古惋惜。
当秦亥称帝后,百姓受尽疾苦,胡亥则是一个性格极端、暴戾残忍的人。相比之下,公子扶苏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则是温和、睿智、英俊、高雅、正直、有为有守。
他被赞誉为“君子之才,将相之器”。扶苏在世人心中的形象是温和、有德有才、富有感染力和领袖魅力的人。他懂得倾听和关心百姓,不轻易用刑罚,能够察觉民间的疾苦,为百姓谋求福利,深得人心。
在陈胜吴广揭竿起义时,也说出继承皇位的理应是扶苏而不是胡亥,这是因为扶苏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很高,人们认为他有资格继承皇位,而且扶苏也曾经在民间有过良好的口碑和表现,百姓相信他有能力治理国家,使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胡亥的行为比较暴戾,他常常用残忍的手段对待百姓和官员,令人们非常不满,丧失了信任和支持。同时,赵高等人利用了胡亥的弱点,通过阴谋手段夺取了皇位,导致了胡亥的声誉更加下降,而扶苏则因为正直、才干和人缘等方面的优势而备受百姓推崇。
如果公子扶苏没有遇害,那么大秦王朝的历史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扶苏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拥有出色的才华和经验,并掌握着三十万大军的控制权。
如果他能够顺利继承皇位,那么他可能会采取不同于秦始皇的政治和军事政策,从而缓解大秦王朝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此外,扶苏在朝野和民间都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可能会实行一些温和的政策,以稳定社会,减轻人民负担,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至于大秦王朝对中国封建王朝历代的影响,它是非常深远的。大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例如货币、文字、法律、道路等方面的统一。
这些改革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为后来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此外,大秦王朝在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例如兵器制造、建筑工程、历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和创新。
然而,大秦王朝的短暂统治也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秦始皇实行的强制性政策,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徭役等,给中国的文化和思想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此外,秦始皇的暴政和专制统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的权力和民主制度。
本篇文章来源: 史笔观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