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袁术为何不回家乡,反而异地起兵呢?原因是有一个猛人在那里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比较干。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公元189年,董卓乱政,曹操不愿与之为伍,于是逃出洛阳,试图组织义军讨伐董卓。尽管曹家也算世家大族,但曹操却没有回到自己的老家沛国谯县起兵,反而选择了数十里外的陈留。

无独有偶,号称“四世三公”的袁术也没有在自己的老家汝南郡起兵,而是从南阳郡的鲁阳开始发展。这是为什么呢?

图片[1]-曹操袁术为何不回家乡,反而异地起兵呢?原因是有一个猛人在那里-凌耘闲说

很明显,他们在家乡起兵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但他们却没有这么做。实际上,他们都是为了躲避一个“猛人”。

此人实在太强,令曹操、袁术都不愿与之正面对抗,只好敬而远之。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呢?为什么就连曹操、袁术都这么惧怕他呢?

此人便是黄琬,尽管名气不大,但他对历史造成的影响可不小,令许多英雄豪杰都避开了他所在的豫州,另选起兵地点,也算改写了历史走向了。

为什么名气不大的黄琬能有这种能力呢?我们来看看黄琬的经历。

黄琬是江夏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父黄琼曾担任司徒。由于司徒是“三公”之一,黄琬作为司徒的孙子可以直接当官,担任童子郎,但黄琬拒绝了,他声称自己生病,不肯到任。

实际上这是因为他厌恶这种世家大族垄断权力的制度,想靠自己的能力而非家世获得官职,这对于当时的世家子弟而言是十分难得的。

图片[2]-曹操袁术为何不回家乡,反而异地起兵呢?原因是有一个猛人在那里-凌耘闲说

当时担任司空的盛允得了病,黄琼让黄琬去看望他。正好此时汇报江夏郡蛮族叛乱的奏报也送到了盛允这里,盛允就对黄琬开玩笑说:

“江夏这个地方蛮夷怎么这么多?”

面对盛允带着些地域歧视色彩的玩笑,黄琬不卑不亢,正色回答道:“蛮夷侵扰华夏,正是因为司空您没有尽到责任。”说完就拂袖而去,盛允对此十分惊讶。

一般的孩童见到他这个级别的人物,就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但黄琬不但能顺畅交流,还能给予清晰有力的答复,可见他少年时就不简单。

后来黄琬逐渐做到了五官中郎将,因为为人刚正不阿,光禄勋陈蕃很看重他。

当时正值汉桓帝统治期间,东汉朝廷已经腐化,内部官职私相授受很普遍。而陈蕃正想改变这一现象,重新恢复唯才是举的局面,便将黄琬引为知己。

图片[3]-曹操袁术为何不回家乡,反而异地起兵呢?原因是有一个猛人在那里-凌耘闲说

本来,按照朝廷的原有制度,要被推举为官员,就得在当地有一定的成绩和足够的资历才行,而且还得是“茂才”。

茂才其实就是秀才,东汉时为了避汉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但当时东汉政局已经腐化,官职私相授受十分普遍。

豪门子弟往往什么都不用干,就能直接被举荐为官员。而真正有才的寒门子弟,却往往因为无人举荐而被埋没。

当时有一句谚语就是描述这种现象的:

“欲得不能,光禄茂才。”

意思是要想找无能之辈,就到茂才里去找吧,可见当时所谓的茂才已经没什么含金量了,成为了纨绔子弟用于博取官爵的工具。

黄琬和陈蕃对此十分痛心,决心改革弊政。他们齐心协力,重新制定了一套选拔人才的制度,提拔了大量有才的寒门子弟,一时间让东汉政局为之一清。

但毫无疑问,此举严重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帮世家大族在东汉晚期的政局中是有相当影响力的。往往官官相护,自成一体。

图片[4]-曹操袁术为何不回家乡,反而异地起兵呢?原因是有一个猛人在那里-凌耘闲说

因此,弹劾黄琬和陈蕃的奏章很快就堆成了小山,两人的案件被交给御史中丞王畅及侍御史刁韪处理。但这两人其实也同情黄琬和陈蕃,认为他们的改革才是对的,因此压下了这些弹劾。

然而黄琬、陈蕃改革得罪的人实在太多,结果王畅和刁韪也被认为是黄琬、陈蕃的朋党而遭到处罚。陈蕃被免职,黄琬则被判处“禁锢”,也就是不准当官了。

禁锢不是监禁,不会限制人身自由。虽说这一惩罚看似对人没有什么直接伤害,黄琬家里也挺有钱,即便不当官也不愁吃不上饭。

但对于黄琬这样锐意进取,本来前程似锦的年轻官员来说,这种处罚无疑是极为严酷的,等于直接结束了黄琬的政治生命,而他的改革计划也付诸东流。并且这个“禁锢”还是无限期的,这就更让人感到绝望。

尽管史书中没有记载,但很明显,这一处罚必然让黄琬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但有时候,“终身禁锢”也不那么靠谱。到了汉灵帝统治末年,天下大乱,朝廷为了应对迫在眉睫的起义军,也不得不起用之前被禁锢的官员了,黄琬也在其中。

在被禁锢了近二十年之后,黄琬终于重新得到任用,被任命为青州刺史,后来又被调回中央,节节高升。

图片[5]-曹操袁术为何不回家乡,反而异地起兵呢?原因是有一个猛人在那里-凌耘闲说

尽管黄琬干出了不错的政绩,但他终究还是无法挽回东汉的腐朽堕落。到了188年,东汉王朝已经风雨飘摇,为了稳定地方,朝廷不得不恢复了州牧制度,许多人现在的地方官还是太软弱,以至于地方上盗贼四起,为此应该派出一批强势官员去镇守一方。

考虑到黄琬之前政绩不错,为人又正派强硬,因此朝廷任命黄琬为豫州牧,实际上就是豫州的最高官员。

豫州跟现在河南的范围有些不同,比如南阳现在属于河南,但在当时不属于豫州,而是属于荆州。而陈留现在属于河南,但在当时也不属于豫州,而是属于兖州。

曹操的老家沛国谯县在现在的安徽亳州,但当时却属于豫州。

图片[6]-曹操袁术为何不回家乡,反而异地起兵呢?原因是有一个猛人在那里-凌耘闲说

黄琬在豫州牧任上干得很不错,率军几乎平定了豫州的所有盗贼,可见他不但善于治理地方,还善于打仗。

当时各地都已经出现了剧烈动荡,唯独豫州还长期保持着平静,甚至盗贼都要绕着豫州走。黄琬也由此名扬天下,被封为关内侯。

但黄琬在豫州治理得再好,也无法阻止东汉的急剧衰落。在汉灵帝驾崩后,东汉政局迅速陷入混乱。在经过了数次政变的血雨腥风之后,董卓最终率军进入都城洛阳,掌控了朝廷的最高权力。

此后不久,董卓就开始行废立之事,废掉了汉少帝刘辩,扶植刘协为皇帝,这就是汉献帝。

图片[7]-曹操袁术为何不回家乡,反而异地起兵呢?原因是有一个猛人在那里-凌耘闲说

董卓的废立行为使得天下极为不满,也导致东汉的统治秩序彻底失控。眼看董卓如此跋扈,曹操义愤填膺,和袁绍一样离开了洛阳,以免受到董卓的控制。

但和袁绍不同的是,袁绍是以渤海太守的身份离开洛阳的,是正儿八经地去上任。

曹操却没有收到任何任命,就自行离开了洛阳,这就相当于离职潜逃了。并且曹操之前就对董卓多有不满,这一离开洛阳,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是要回家去造反。

于是,董卓就操控朝廷下令追捕曹操。曹操只能隐姓埋名,尽可能避开董卓的控制区,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差点翻船。

在经过中牟县的时候,曹操被一个亭长抓了起来,但当地的功曹和曹操有交情,便劝县令放了曹操。一个亭长都能把曹操抓住,可见当时曹操确实是落魄,处境也十分危急。

图片[8]-曹操袁术为何不回家乡,反而异地起兵呢?原因是有一个猛人在那里-凌耘闲说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选择回到家乡,而是来到陈留,在陈留太守张邈的支持下起兵。曹操以讨伐权臣董卓为名组织起了一支义军,从此拥有了自己的部队。

那么,为什么曹操不回到家乡起兵呢?

一方面是因为在陈留他能得到张邈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此时黄琬正在豫州。

黄琬在豫州不只是讨伐盗贼,他对于任何可能破坏秩序的人都毫不手软,他能力突出,在当地威望极高。

而董卓在我们看来是篡权乱政,但在当时的人,尤其是黄琬这种人看来还是有正统性的,他的命令也代表着朝廷的意思,因此黄琬作为汉室的绝对忠臣,也必然会执行朝廷的命令。

图片[9]-曹操袁术为何不回家乡,反而异地起兵呢?原因是有一个猛人在那里-凌耘闲说

而曹操当时已经被通缉,属于“叛逆”,自然知道自己到了豫州肯定没好果子吃,很可能会被黄琬抓起来送给朝廷。而他的家乡沛国谯县就在豫州,因此即便在家乡起兵的好处再多,曹操也不敢回去。

后来袁术不在老家起兵的原因也是如此,就算他是“四世三公”,如果他敢在黄琬治下起兵,黄琬也敢直接把他抓了。

可以发现,在黄琬担任豫州牧的时期,豫州还是相对平静的,没有多少人能在豫州起兵。

但可惜的是这段时间并不长。尽管黄琬如此忠于朝廷,但董卓还是对黄琬不放心,怕他长久治理地方之后会不服从自己的统治,便对黄琬明升暗降,把他调回了中央。

此时黄琬在豫州已经站稳了脚跟,完全有割据的条件,很可能也有人劝过他干脆割据一方,不要听朝廷号令了。

但黄琬为了汉室的稳定,还是坚定地放弃了手中的权力,回到了洛阳。

图片[10]-曹操袁术为何不回家乡,反而异地起兵呢?原因是有一个猛人在那里-凌耘闲说

都城洛阳已经成为董卓的天下,但黄琬却毫无惧意,经常与董卓的专权行为展开斗争。但由于他是交出兵权入朝的,但董卓面前说话没有分量,因此终究还是无法阻止董卓的决定。

当时关东诸侯已经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在打了几仗后害怕了,想要西迁长安,司徒杨彪坚决反对。董卓大怒:

“你想阻止国家大计吗?”

此时黄琬站出来劝道:

“正是因为这是国家大计,才应该在大家商讨之后决定,不是你一个人就能决定的!”

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他依然是当年那个不卑不亢,不肯低头的少年。

可惜的是,此时的董卓已经不是黄琬能够阻止得了的了——也许黄琬如果留在豫州起兵,对于他本人乃至东汉朝廷而言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很显然这根本不是黄琬能做出来的事情。

他一生以维护秩序,保境安民,维持朝政稳定为己任,又怎么可能自行起兵呢?而这,也注定了他的结局。

图片[11]-曹操袁术为何不回家乡,反而异地起兵呢?原因是有一个猛人在那里-凌耘闲说

董卓最终还是坚决西迁长安了,黄琬依然屡屡劝谏。当时许多人知道董卓跋扈,就劝黄琬多为身家性命考虑,不要做这样的事情。但黄琬却说:

“当年白公胜在楚国作乱的时候,有屈庐迎刃向前。崔杼在齐国弑君的时候,也有晏婴宁死不和他合作。我虽然德行不够,但也敬佩古人的气节,应该在这关键时刻站出来。”

董卓虽然痛恨黄琬,但也忌惮他的名声,不敢轻易杀他。在迁都长安后,黄琬又和王允合谋,诛杀了董卓。

可惜王允处事不当,引发了李傕郭汜之乱,最终叛军攻破长安,黄琬也被抓进监狱。即便如此,他也绝不屈服,最终被叛军杀害。

黄琬的一生,也许会被很多人认为是“认死理”的一生,如果他能够采取更加灵活的处理方式,也许结局会完全不同。

但如果他真这么干了,他也就不是黄琬了。

也许,在每个朝代的末期,都会有几个像黄琬这样的“殉道者”。

他们也许孤高,也许迂腐,也许不懂变通,但如果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人,恐怕史书也会少几分光彩。

本篇文章来源: 激流文史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