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史说分明,一个探究历史背后故事的博主,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下“关注”,方便您及时观看下一篇精彩文章,也是对我的鼓励!
#历史开讲#话说乾祐元年(948年),后汉小皇帝刘承祐命郭威率兵出征,攻打叛军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赵匡胤立即前去投奔。郭威领兵至河中后,立栅筑垒,分兵围困。李守贞屡次突围,均被挫败,相持日久,城中粮草俱尽。郭威遂下令四面攻打,一举攻进城中,李守贞自焚而死。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相继归降,使风雨飘摇的后汉政权转危为安。
郭威在剿灭叛军时打了个漂亮的胜仗,回到京师开封后,郭威在军民中的威望如日中天。但这些在皇帝刘承祐的眼中如芒刺一般,让他暗恨不已。功高盖主,这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无法忍受的,于是刘承祐毫不犹豫,以契丹进犯中原,需要立即出兵抵抗为由,决定安排郭威戌边,令其领兵抵御契丹兵马。
郭威到了边疆以后,根本没有契丹的兵马,巡视一番,也没有发现契丹入侵的蛛丝马迹,聪明的郭威顿时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既然没有敌军可以抵抗,又没有皇帝班师回朝的命令,郭威顿时清闲了,之后,便在这里筑起了一道抵御契丹兵马进攻后汉的防线,以防止契丹南侵。正当郭威为国家安全做全面准备的时候,身在开封府的刘承祐却以干净利落的手段将朝中手握大权的重臣杨邠、史弘肇、王章以反叛的罪名冤杀,然后安插上自己的亲信。
解决了朝中的事情,刘承祐的下一个目标便是郭威。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郭威耳目众多,平素又结交了一帮好友,刘承祐的这个秘密很快便泄露,传到郭威的耳朵。当他令郭威班师回京都的圣旨还没有送达郭威的时侯,郭威早已经做好了起兵的准备。圣旨一到,郭威便杀了送信的大臣,修改圣旨,宣称刘承祐要杀诸位将领,一时间,众将土愤怒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郭威虽然领兵造反,却有后顾之忧,那就是他的家人还在开封。天子脚下,一着不慎,自己就会害得家人命丧黄泉。然而,郭威的担心还是发了。听闻郭威起兵造反的皇帝刘承祐当时急火攻心,一怒之下将郭威的全家老少全部诛杀。之后郭威的大军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开封城,开封禁卫军听闻郭威之名纷纷倒戈,刘承祐看大势已去,便准备逃跑,后被郭威的部将杀死。
国家没有了君主,只有太后垂帘听政,郭威便自立为监国,掌握了后汉的军政大权。他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国不可一日无君,第二年,即公元951年郭威终于如愿以偿篡取了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郭威成为后周的开国皇帝。
历朝历代凡是开国皇帝登基伊始都免不了要论功行赏,以笼络人心。郭威当然也不例外,郭威论功行赏,无论功劳大小,毫无遗漏。一片欢声笑语,相贺之声不绝于耳,郭威通过此举大获人心,于君于臣皆大欢喜。正当举国同庆之时,没有人注意到一个小小的禁军士卒正在唉声叹气,此人便是赵匡胤。
赵匡胤自从投军以来,一直跟随郭威,任劳任怨,在郭威的身边也增长了见识。作为郭威的亲军,郭威却似乎把他忘了。不过,赵匡胤的所作所为郭威早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没过几天,便把他升职为禁军东西班行首。暂且不论官大官小,赵匡胤在禁军里面也算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可是这个职位却让赵匡胤更加抑郁。
原来,这个职位的根本任务在于保卫皇宫的安全,整日就是执行站岗任务,看到可疑的人物便留下来盘查,这样日复一日,重复着简单机械的工作,赵匡胤想,这样下去,很可能再也没有晋升的机会。渴望一展宏图的赵匡胤非常不甘心,不知道何时才能傲出头。他想到自己的父亲赵弘殷,一辈子在禁军里做着不大不小的一官半职,收入只能够免强养家糊口,若是自已这样得过且过下去,必定会步父亲的后尘。赵匡胤这样想着,愤怒和不服油然而生,不行,绝对不能这样混下去,必行采取行动主功出击。
赵匡胤年轻有大志,不甘心于平淡无奇地了此一生,打算另寻他主。这一决定在当时人来看是不可思议的。背靠大树好乘凉,有郭威这样的靠山,赵匡胤却要离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赵匡胤摇头叹息,哪里有人能明白他的苦衷和绝望。虽说对他这么一个小人物来讲,郭威是最好的主子,但那是以前,如今的郭威已非昔日的郭威,有太多的人对郭威来说更有利用价值,而赵匡胤不过是个卒子而已,根本没有发展空间,那么出头之日就十分渺茫。
俗话说宁为鸡头,不做牛尾,赵匡胤要找个能让自已大展伸手的地方。打定主义的赵匡胤开始另觅主子,最终挑中了柴荣。柴荣是郭威的义子,但是当时柴荣并不受重视。郭威的后代被杀尽之后,膝下无子,便收柴荣为义子,给他一系列官衔,但这并不意味着柴荣就是皇帝的侯选人。一来郭威还正值壮年,会不会再有后代是未知之数;二来郭威还有个亲外甥,名李重进,此人阅历丰富,久经沙场,战功卓著,手握重兵,在朝中享有盛名;三来柴荣虽众多头衔在身,但在人们心中没有什么威望,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就培养不起来自已的亲兵。兵权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没有兵权,一切都是徒劳。
可是,赵匡胤却不同于他人,笃定柴荣为自己应该跟随的人。但他为什么选中不被看好的柴荣,具体原因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只能说他慧眼识英雄,或者说是运气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决定对赵匡胤的人生至关重安。
当然,这也是一步险棋,对于赵匡胤来说,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主子柴荣的未来就决定了赵匡胤未来的命运。
本篇文章来源: 史说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