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说起岳母刺字,谁人不知、何人不晓?一代贤母在岳飞后背刺下“精忠报国”这四个大字时,就是希望岳飞今后能够忠诚祖国、报效祖国。
但究其历史真相,岳飞背后刻的字其实并不是“精忠报国”四字,而岳母也并没有在岳飞的背上刺字。
而“精忠报国”这四个字,也被后人念错了八百年,那么岳飞背后刻的那四个字又真正是什么字?今天百味就给大家答疑解惑:
朋友们,其实我们口口相传的“岳母刺字”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而岳母姚夫人也并没有给岳飞刺字。
但是,岳飞的背后的的确确是刻有四个字,但却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精忠报国”四字,而且我们也错读了八百年。
岳飞出生:
岳飞而是一位英勇善战并且武艺绝伦的军事家和武术家,他也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他的一生廉洁奉公、事母至孝、严以律子、厚以待人,他那优良的品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岳飞短暂的一生,也一直忠实地、履践着忠勇爱国的誓言,他也成为世人崇拜和敬仰的偶像。
早在南宋时期,人们就在家中挂有岳飞的画像,对他是顶礼膜拜,而习武之人更是将他奉为与“武圣”关公相齐的神明。
足可以看出人们对岳飞的神勇,已经带有一种神人合一的崇拜。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他是南宋时期最杰出的抗金名将,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忠义之人”和“爱国志士”,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北宋崇宁二年,既公元1103年,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
传说岳飞出生时,有一只大鹏鸟在屋顶盘旋啼鸣,因此他的父亲岳和便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岳飞学艺:
岳飞武艺高强,生有神力,不满二十岁时就能挽弓三百斤,开腰弩八石,世人甚感惊奇。
据《汤阴县志》记载:
向周侗学射箭,向陈广学枪法。
岳飞在少年时,曾拜同乡著名武师周侗学习骑射功夫,能左右开弓,百步穿杨。
随着岳飞的武艺的越来越精进,在周侗去世后,便又拜当地的一名著名武师陈广习练武艺。
拜陈广为师也是岳飞在习武生涯中一个新的转折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陈广向岳飞传授了具有实战格斗意义的“自由搏击”和“刀枪技艺”的双重基础。
师傅陈广是悉心传授,徒弟岳飞是潜心研习,从而使得他的刀枪技艺和技击武艺十分高强,在汤阴县罕有敌手。
岳飞抗金:
公元1128年,岳飞投军,加入宗泽部队,亲率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战斗数百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公元1140年,金朝开国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又率岳家军挥师北伐抗金。
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史称“郾城大捷”,此战是宋、金双方投入精锐部队人数最多的、作战范围最广的、持续最久的一次大决战。
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以少胜多,击溃了金兵的10万大军,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
最终,岳家军在岳飞的率领下,势如破竹,一举将金军的部队打到朱仙镇,
接下来,岳家军与金兵对垒,离金国的国都汴京已经不远了,即将就要恢复北宋的全部国土。
岳飞被害:
但是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打算丢掉淮河以北的国土,与金国议和,撤回岳家军。
而宋高宗赵构,居然还倒向了主和派,同意岳飞撤军。
据《宋史·岳飞传》记载:
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而秦桧却怕岳飞“将在外军令不受”,便用采用“釜底抽薪”之计从内部瓦解岳家军。
首先调回与岳飞一直不和的“中兴四将”之一的、嫉贤妒能的张俊等将,然后又以岳飞不宜孤军深入为由,命他立刻率队回朝。
宋高宗赵构也在秦桧一意求和的蛊惑挑唆下,以“十二道金牌”下令岳飞退兵,结果岳飞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撤兵。
岳飞临撤兵前悲愤交加,仰天长叹:“我十年的艰辛,没想到今天竟然全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问了:“十二道金牌”是啥意思呢?难道宋朝这么有钱,就连令牌都用纯金打造?
接下来百味就给大家讲讲“十二道金牌”是啥意思:
据史料记载:“金牌”制度是宋神宗时期开始实施,为了使赦免书和军机要务等信息迅速传递,由皇帝直接下发,专由内侍省派人递送,后来“金牌”就专门用于传达紧急命令。
“金牌”是用木头做成长约一尺左右的条形状,上面涂满朱红油漆,刻有“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八个金黄色大字。
“御前文字”四字是指从皇帝身边传来的公文和信件。
而“不得入铺”四字,则是指在传递信件时,驿吏不得在驿站内交接,只能在马背上依次传递。
“御前文字,不得入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万分紧急和重要,不得在递送过程中耽误。
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信件的传递时间,而且还加大了驿吏的工作效率。
据《宋史》记载:
该“金牌”光耀炫眼,传递时急飞如电,望之者无不避影,日行500里,昼夜不停鸣铃飞递。
使用这种“金牌”送文,要求驿吏昼夜不停,每日行走大约五百里左右。
宋高宗赵构就是连用了“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飞退兵,阻止他继续北进灭金。
通过百味的讲解,大家也都知道这“十二道金牌”的重要性了吧?所以岳飞才“愤惋泣下”,悲叹十年的功夫,全都被这十二道金牌毁掉了。
公元1141年,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之后,又遭到秦桧和张俊等人的诬陷,最后宋高宗赵构将岳飞打入大理寺诏狱。
然而就在岳飞被秦桧抓进诏狱之后,岳家中十二位主将中竟有九位主将一起证明岳飞谋反。
公元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为救生母韦贤妃,任由秦桧暗箱操作陷害岳飞,并最终传下旨意杀害了岳飞: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时年39岁的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他在供状上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绝笔字之后,与长子岳云,还有部将张宪一起被杀害。
当岳飞被杀害后,全国百姓们都为他痛哭涕流,而此时的金国却在为此举杯庆贺。
岳飞平反:
公元1162年7月13日,宋孝宗赵眘(shèn)为岳飞平冤昭雪,颁下诏书:
追复岳飞元官,以礼改葬,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宋孝宗接下来又恢复了岳飞少保、武胜定围军节度使和武昌郡开国公的官爵;
恢复了岳飞妻子李氏——楚国夫人的名号;
恢复了岳飞亡故的儿子岳云、岳雷的官职;
……。
并在鄂州为岳飞建“岳飞庙”并赐名“忠烈”,又赠岳飞谥号“武穆”。
公元1205年,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宁宗赵扩又在有着“南宋铁相”之称的韩侂胄(tuō zhòu)的建议下,追封岳飞为“鄂王”。
可能有的朋友又说了:岳飞被赐封为“岳武穆”倒是人尽皆知,但是知道岳飞被追封“鄂王”的人,倒是寥寥无几,为什么追封岳飞“鄂王”呢?
追封岳飞为“鄂王”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岳飞在生前就是公爵——武昌郡开国公,而公之上就是王,宋宁宗赵扩既然要追封岳飞官职,自然只能封王;
第二个原因:岳飞生前率领岳家军曾长期征战在武汉湖北的鄂州地区,他被封为“鄂王”,也是理所当然的。
最终,南宋朝廷将制造“岳飞冤案”的全部责任都推给秦桧,而宋高宗赵构却毫无罪责。
岳母刺字:
很多人从小就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今天百味再给大家重温一遍:
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是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当岳飞到了十五岁的时候,金人南侵,而宋朝皇帝又腐败无能,宋军在面对金军的进攻是节节败退、连连败北。
公元1126年,金兵再次大举进犯中原时,岳飞决定再次投军,报效国家。
就在岳飞即将奔赴战场、浴血征战的时候,岳母把他叫到身前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国难当头之际,你准备怎么做呢?”
岳飞答到:“儿要去战场杀敌,精忠报国!”
岳母听了儿子的回答后十分满意,她决定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刻骨铭记。
于是岳飞解开了上衣,并挺直了脊背,请母亲为他刺字。
岳母又问:“儿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疼吗?”
岳飞双眼坚定的望着母亲,一字一顿的说:“如果连针刺之痛都怕,如何敢去战场杀敌,报效国家?”
于是岳母就在岳飞背上先写下了“精忠报国”四字,然后又用绣花针,一针一针的刺了下去。
当岳母刺完字之后,又在刺的字上涂上醋墨。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远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而岳飞也不负这四个字,一生正气,精忠报国。
接下来百味就要颠覆大家的认知了:
首先百味告诉大家:“岳母刺字”这个事是假的,岳母根本没有在岳飞后背刺字。
其实岳飞背后刺的“精忠报国”四个字,早在元、明时期,就有相关的记载,但却没有说明就是岳母所刺。
而真正记载岳母刺字的则是清朝小说家钱彩所写的《精忠说岳》一书,其中就记载了岳母刺字这一典故。
该书描写岳母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好母亲,她教育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心系国家。
她在岳飞后背刺字时,先用毛笔写上“精忠报国”,再用绣花针刺字,然后涂以醋墨,这样刺上的四字就永不褪色。
这就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也被人们所传唱。
朋友们,百味要说的是岳母虽深明大义,但她毕竟只是一名农村妇女。
“刺字”放到现在来说就是“纹身”,这可是一门专业的技能啊,它要求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熟练的技巧。
不经过专业的培训,和一定时间的练习,是绝不会掌握这门手艺的的,而且这可是在人的身体上扎针,弄不好还要扎死人的。
还有,古代妇女讲究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刚才说了,岳母乃是家庭妇女,不要说刻字,就连一个大字她都不识,更别说会“刺字”——也可以说是“纹身”这门手艺了。
很显然,钱彩是按照元、明时期的相关传记里有岳飞背上刺字的描写,加上自己的想象发挥,最后成书时再经过艺术加工,而编就而出的。
因此,百味说“岳母刺字”这个故事是假的。
岳飞后背刺的字到底是哪四个字?
原来岳飞背上刻的并不是“精忠报国”,而我们也都错念了八百年。
其实岳飞后背上刺的字是“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接下来百味就给大家讲讲:
要说起这个事,首先要从岳飞的主审官何铸说起。
秦桧升任宰相后,他的党羽中有一位叫何铸的监察御史,负责审理岳飞案件。
最后他查明真相后,不顾个人安危力保岳飞,结果却遭到秦桧的迫害。
何铸是浙江余杭人,先后出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
他是南宋朝廷主和派的骨干,与秦桧关系不错,也深受秦桧与赵构的信赖。
何铸在御史中丞廖刚的推荐下,得到了宋高宗赵构的重用,先后出任监察御史和殿中侍御史等职。
他是一位做事十分严谨的人,凡事都讲究证据,凡是经他弹劾过的人,都能在南宋律法中找出相应的罪名,致使被弹劾之人毫无翻盘余地。
秦桧想要排挤主战派的官员,独揽大权,便笼络收买何铸充当自己的“走狗”。
在秦桧的授意下,经何铸弹劾后送进牢狱的忠臣不计其数。
他帮助秦桧打击政敌,而秦桧也没有忘记他的功劳,向宋高宗推荐他做了御史中丞。
据《宋史·何铸传》中记载岳飞被审问时:
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1141年10月13日,岳飞被打入大理寺昭狱,秦桧推荐何铸为主审官,大理寺卿周三畏为副主审官,负责审理岳飞一案。
当何铸在提审岳飞时,让岳飞供述反叛朝廷的罪行,岳飞闭口不答,脱掉衣服转过身去,将背上刺着深入肌肤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展示给何铸看。
何铸看见岳飞浑身满布伤痕和背后“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时,颇为感动,觉得秦桧用这样的诬陷手段陷害忠臣太过分了。
随后,何铸又详细审阅了关于岳飞一案的有关卷宗,发现岳飞“谋反”根本没有任何证据,这根本就是一场伪造的冤假错案。
于是他将这件事告诉了秦桧,却没想到秦桧冷冷地对他说道:“这是皇帝的意思,你只管照办就是。”
何铸深知顶撞秦桧会是什么下场,但职业的良知和做人的底线告诉他,不能这么做。
于是何铸当场大义凛然的反驳质问道:“我何铸堂堂御史中丞,不单只是为岳飞鸣冤,更是因为强敌未灭,却无故杀害大将,前线将士将会寒心的,这也不利于江山社稷的长久。”
秦桧当场被问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最后竟拂袖离去。
接下来秦桧将何铸调离,派他前去出使金国,又安排自己亲信万俟禼出任御史中丞,成为岳飞一案的主审官。
当何铸完成出使任务后回到宋国时,岳飞已经被“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秦桧又指使万俟卨以“为岳飞鸣冤”为由弹劾何铸,要将他流放岭南,但宋高宗没有同意,只是将他贬到徽州。
后来何铸再度复出,被任命江州太平兴国宫。后来在公元1152年去世,终年65岁。
朋友们,何铸虽然曾帮秦桧弹劾过很多忠臣,但他在审理岳飞一案中,却能够主持公道,宁愿被贬也不肯迫害岳飞,他也算是一位有良知的官员了。
那么岳飞背后“尽忠报国”这四个字,又是何人为他刺上的呢?
据冯梦龙编写的《精忠旗》中第二折“岳侯涅背”记载:
……
张宪,你把刀来在我背上深深刻“尽忠报国”四字。
[解袍露背介]
[末]怕老爷疼痛。
[生怒介]唉,我岳飞死且不惧,怕甚么疼痛?
[末]既如此,小人大胆动手了。[作刻介]
[生]我已拼头颅报效朝廷,便损肌肤有何凄楚!
[末]刻完了。
[生]与我以墨涅之。
[末应涅介]
[外与生穿衣介]
[末]老爷固然立志报国,何苦忍此疼痛?
[生]张宪,如今为臣子者,都则面前媚主,背后忘君。我今刻此四字于背上呵,唤醒那忘君背主的,要他回顾。
……
朋友们,上文中所说的“生”就是指岳飞,而“末”指的就是张宪。
也就是说,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并不是他的母亲刻上去的,而是由张宪所刻上的。
岳飞后背“尽忠报国”四个字为何被误读为“精忠报国”?
至于到后来为什么大家都将“尽忠报国”误读成“精忠报国”呢?
据现在史学家研究,认为可能和宋高宗赵构有直接的关系。
原来在金兵入侵时,宋高宗还很看重岳飞,而岳飞在抗击金兵的各种大小战斗中,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宋高宗见岳飞是个不可多得的骁勇战将,为了表彰并激励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便亲手写了好几幅“精忠岳飞”四字的条幅。
然后又仔细比较了一下,从中挑选出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幅字,派人绣成一面战旗赐给岳飞,并命令岳飞在此后出征时使用。
因为这是皇帝的御赐,也是做臣子的最高荣誉,所以岳飞在以后出征的时候,都会在军前打起这面写有“精忠岳飞”的大旗,以示隆恩威武。
就这样一来二去,无论是宋朝还是金朝、无论是军中将士还是平民百姓,都知道“精忠岳飞”的威名了。
还有,由于“精”和“尽”俩个字的读音很相近,而说话的人再带点地方口音,所以传来传去的就变成了“精忠报国”。
再有,从字面上来理解,“精忠”和“尽忠”两个词语的含义极为相近,二者也都是“愿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自己一切”的意思。
如果非要从中找出差别的话,那只能认为:
“精”的意思是对于某一项专事物特别突出,“尽”这个字则代表着尽力,也更能代表岳飞为国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尽忠”二字代表着岳飞报效国家的决心,而“精忠”则更多地代表表示了人们对岳飞的褒奖和赞誉。
“精忠报国”和“尽忠报国”这两个词,其实都有报效国家的意思,但报效的程度却稍有不同。
“精忠报国”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意思,而“尽忠报国”则是付出全部的意思,付出的程度要比前者更大些。
后来,又经过《说岳全传》和一系列评书和演义等作品的大力渲染,“精忠岳飞”四个字也就妇孺皆知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清朝,岳飞后背上“尽忠报国”的四个字在民间就逐渐演变成了“精忠报国”。
后人在杭州西湖的西北角,为岳飞建立了一座岳王庙,庙前有四个铁铸人像,反绑双手,面墓而跪。
他们就是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诬陷岳飞谋反的张俊和审判岳飞定罪的万俟卨等人,他们在岳飞庙前已经跪了八百多年。
跪像的背后墓门上写着“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一副楹联。
在墓道前方的照壁上,有明代书法家洪珠所写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这也证明了岳飞后背刺的字是“尽忠报国”。
结语:
朋友们,我们不管岳飞背上刺的字是不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也不管是这件事情是真亦或是假?
这四个字,都证明了岳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人们对岳飞这位爱国功臣的一种赞美!
所以,我们也不用去纠结自己说的对与不对?我们只要知道岳飞在历史上的贡献,也就可以了。
朋友们,您是读的“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呢?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本篇文章来源: hy百味人生